本报记者日前在山西大同采访乡镇党建办建设情况。大同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此项工作在大同的开展情况。这其中,他们还做了一张思维导图,希望对有需要的地方有启发。
大同市乡镇党建办设置情况思维导图
问:请问大同乡镇党建办筹建成立的政策依据是什么?
答:从中央文件来说,《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乡镇应当设立党建工作办公室或者党建工作站,配备专职组织员,配强党务力量”。
省级文件方面,《关于在乡镇调整设置党建工作机构的通知》(晋编字〔2024〕9号),《关于做好乡镇党建工作办公室设置有关事项的通知》(晋组通字〔2024〕18号)。
市级文件方面,则有《关于调整设置乡镇党建工作机构的通知》(同编字〔2024〕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规范化建设的通知》(同组通字〔2025〕23号)。
问:请介绍一下大同乡镇党建办目前建设情况。
答:大同市辖4区6县、87个乡镇、1426个行政村。目前,所有乡镇党建办均已成立,配备了人员、场所、经费,实现了规范化实体化运行。
首先,组织架构和力量配备。以“4+X+Y”的形式设置,4即领导班子有4人,主任+常务副主任+兼职副主任+专职副主任;X即专职工作人员若干名;Y即兼职工作人员若干名。其中,主任由乡镇副书记担任;常务副主任由乡镇组宣统委员兼任;副主任由乡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担任;专职副主任一般由党务工作经验丰富的中共正式党员担任,且专职副主任须经县(区)委组织部考察任命;专兼职工作人员根据乡镇大小实现差异化配备,大乡镇专兼职工作人员一般各不少于5人,中等乡镇一般各不少于4人,小乡镇各不少于3人。
其次,岗位设置。乡镇党建办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岗位,其中,专职岗位一般有综合协调岗、组织工作岗、党员教育管理岗、社会工作岗、宣传统战岗、村干部管理岗等,部分大乡镇还会增设党群服务岗、日常事务岗、群团工作岗、人才建设培训岗、政法工作岗等其他专兼职岗位。
第三,场所配套。根据乡镇大小合理配套党建办办公场所,大乡镇党建办办公室面积一般不小于50㎡,中等乡镇一般不小于40㎡,小乡镇一般不小于30㎡,且最低不小于20㎡。
第四,经费保障。为保障乡镇党建办日常运行,党建办工作经费从乡镇运转经费中单独列支,大乡镇一般不少于每年15万元,中等乡镇一般不少于12万元,小乡镇不少于10万元。
第五,运行机制。主要工作机制有工作例会制度、调研指导制度、工作会商制度、内部管理制度、工作评估制度、工作报告制度6项;部分县(区)级结合实际创新了日常监督管理、网格化服务下沉、AB岗互助、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信息管理与宣传推广、“一把手”工程项目化推进、党员教育管理与服务、数据规范管理等其他机制。
问:你们有哪些主要做法,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答:从市级层面上说,我们采取了“五个一”措施。
第一个“一”:出台“一个规范”定方向。反复讨论、数易其稿,5月中旬联合市委编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规范化建设的通知》。绘制了“施工图”,明确了党建办的职能定位、班子配备、人员力量、场所保障、经费支持以及运行机制等核心要素。
第二个“一”:组织“一次取经”拓视野。4月底,组织县乡骨干35人专程赴吕梁汾阳市、太原古交市桃园街道、朔州山阴县马营庄乡学习取经。借鉴兄弟地市机构设置、力量整合的经验,拓宽思路,找到差距,明确努力方向。
第三个“一”:选树“一批标杆”作示范。在每个县区精心选取了1个基础好、潜力大的乡镇作为标杆(如云州区周士庄镇、阳高县龙泉镇、新荣区西村乡等),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和规范提升,打造了一批“样板间”,让其他乡镇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形成抓点带面的良好局面。
第四个“一”:召开“一场观摩”促提升。5月中旬,在阳高县龙泉镇和云州区周士庄镇召开了全市乡镇街道党建办规范化实体化运行工作现场会。组织市县乡三级人员实地观摩学习,安排6个不同类型的标杆乡街交流发言,掀起比学赶超热潮。
第五个“一”:实施“一轮培训”强内功。采用“同步课堂”方式,3月底至5月底,创新“8周阶梯式穿透培训”,市级统筹共性课程(政策解读、案例剖析),县级定制个性内容,每周拿出半天集中学习,既克服工学矛盾,又促进消化吸收,实现培训全覆盖。
从县级层面来说,书记部长带头抓。各县区委书记高度重视,将其作为“书记工程”来抓。组织部长当好“施工队长”,一手谋划推动。一是定期调度压责,县区委书记牵头调度,组织部长一线督战,推动乡镇书记扛责上肩、全力推进。二是互学互鉴共进,在市级观摩会后,多个县区(如新荣区、浑源县等)主动组织所属乡镇街道召开县级层面的观摩交流会、推进会,甚至跨县到市级观摩点(如周士庄镇)学习取经,推动工作落地。三是鼓励探索创新。支持各县区结合县情实际大胆探索。比如,云州区明确党建办每个岗位对上对接的区直部门、对下包联的村,并建立了AB岗互补机制;新荣区积极协调区财政,在乡镇自身运转经费之外,单独列支78万元党建工作经费,保障7个乡镇的党建办运行,平均每乡镇11万元以上,以后每年列入预算,形成长效机制。
最后,从乡镇层面而言,四维发力提效能。聚焦“人、事、物、效”四个维度发力,让党建办真正“转起来”“强起来”。首先,抓好“人”这个基础。各乡镇普遍形成“4+X+Y”的格局,大乡镇不少于“4+5+5”,中等乡镇不少于“4+4+4”,小乡镇不少于“4+3+3”。推行“选育管励”并重,提拔晋升、评先评优向党建办倾斜。其次,抓好“事”这个核心。编制《履职事项清单》,细化到每个岗位“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标准”,将关键业务流程(如党员发展、组织关系转接等)梳理上墙,方便党员群众办事和监督。再次,抓好“物”这个保障。严格按标准落实独立办公场所和经费,确保办公所需。最后,抓好“效”这个目标。健全例会、包联、评估、考核等机制,确保工作运转顺畅高效。
问:进一步建好乡镇党建办并发挥作用,你们下一步有什么思路和打算?
答:下一步,我们将着眼推动党建办从“新兵”成长为“精兵”、从“规范化”迈向“高效能”,在四个方面进一步发力,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首先,在“运行优化”上再下功夫。进一步梳理发展党员、换届选举等实操流程,推动岗位事项“清单化、手册化”,让新手上手快、老手效率高。
其次,在“激发内驱”上再添活力。充分调动县乡党委,特别是乡镇党委书记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建强用好党建办不是负担,而是提升乡镇整体工作效能的“倍增器”,是破解“小马拉大车”的有力抓手。同时,加大提拔晋升、评先评优、典型选树力度,树牢“实干者得实惠”的导向,增强党建岗位吸引力。
第三,在“因地制宜”上再求精准。在党建办的岗位设置、力量配备、功能侧重上,坚持实事求是、“一乡一策”、动态调整,给予乡镇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他们结合实际寻找最适宜的运行模式。
此外,在“全员党建”上再聚共识。党建工作绝不是党建办一个部门的事,而是全体乡镇干部的共同责任。一方面,业务培训扩面,在重点培训党建办人员的同时,也让其他办公室的同志适当了解党建业务。另一方面,探索轮岗交流机制。推动党建办与其他办公室干部双向轮岗,打破思维壁垒,促进相互理解,实现“党建业务融合干,千斤重担也能担”的良好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